日前,、第七批“、民主法治示范村”名单出炉,中塘镇刘塘庄村榜上有名,成为新区此次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行政村。摘得这个“国”字招牌,凝聚着刘塘庄村干群的力量。该村将法治创建与普法宣传进行无缝衔接,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送到家、入到户。深入每一个领域的法治建设工作,都在悄然改变着村里每位居民的日常生活。 时报记者 李婷婷
驻村律师帮助 受伤村民成功维权
几个月前,刘塘庄村民刘晓娥(化名)骑着电动三轮车外出办事,不想却被一辆夏利车撞了。强烈的撞击不仅毁了电动三轮车,也导致刘晓娥左腿骨折,住了一个多月医院。肇事车辆司机赔了几千块钱医药费便不肯再出钱。刘晓娥咨询村里的法律服务站得知,对方还应赔偿误工费及精神损失费,于是要求肇事者再赔偿两万元。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刘晓娥再次来到法律服务站,找到村里的驻村律师寻求帮助。在律师的帮助下,刘晓娥通过诉讼获得三万多元赔偿。刘晓娥的案例只是刘塘庄村民求助驻村律师维护法律权益的一个缩影。
发条微信 村民就能解决法律问题
“有了村居法律服务工作之后,村民们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援助,而不用驱车远道跑到城区找律师。”刘塘庄法律顾问刘茂菲告诉记者,“村民们可来村里的法律服务站咨询法律问题,也可通过打电话、发微信的形式解决身边的法律问题。”
记者在刘塘庄法律服务站看到,很多群众驻足咨询,了解婚姻,继承、物权,以及常见的民事法律关系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法律顾问结合法律条文和法律案例,对法律问题给予专业的解答。不仅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也针对、开展以案释法普法宣传。
村里还建立微信群,把律师和老百姓都加入群里,以、快、、有效的方式让老百姓与律师达到零距离接触。有不明白的法律问题时,微信上可随时与律师沟通。律师还会常在群里用通俗语言为大家发布生活法律小常识,比如借条该怎么打,财产继承、赡养义务是什么样等等,让老百姓平时翻看微信就能学习法律常识。由此,刘塘庄村民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能够更多地运用法律思维解决相互之间的纠纷问题。
邻里纠纷
有新的“解题思路”
邻里纠纷不仅繁琐,而且事情都不大,处理不好还容易引发其他问题。以前村民之间出现纠纷,村委会工作人员充当和事佬,解决纠纷大都是靠讲理。法律知识触角延伸到村里,工作人员就有了新的“解题思路”。“务农的村民栽树、种田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过界’到别人家的田里,有了法律思维后,我们村委会人员就会依据《土地法》解决问题,种的田该退的退回去,但栽的树却不能挖走,因为还有《森林法》、《植树法》的规定,村民有权利栽树,没有权利破坏树。”刘塘庄村总支副书记冯树春说,“有了法律我们敢干事了,会干事了,那就是依法办事。”
如今,在刘塘庄,民主法治创建已深入该村每一个领域,并悄然改变着每一位村民的日常生活。 “现在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已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村里的面貌又向前进了一步。”说到现状,年近八旬的村民李堂荣老人颇有些自豪地说,现在村里有组织机构、有村规民约、有管理制度、有规划建设、有创建成效,连续几年实现“五无”:无黄、、邪黑、无非法上访、无群体、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职务犯罪案件。村民们住着更安心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