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后谈“前尘往事”,倒不是非要算旧账,而是在数字狂欢后,秉持更冷静的心,来探讨电商假、这个纠结的“老大难”问题。
王先生买了假机油,维权的过程也不太“哈皮”,于是他决定拿出100万元来,收购京东假机油的受害车,并在网上直播砸车维权。如此一来,不仅事情“搞大”了,还“搞得很专业”。眼下的真相,似乎是明确的:所谓“随机”的机油,不仅是产地“变脸”,质量恐怕也有山寨之虞。这事儿弄得大家伙儿心有戚戚,大概无非两个背景:一是机油质量人命关天。就算不是老司机,公众多知道使用劣质机油的后果——对发动机产生严重伤害,噪音增大、油耗增多,烧机油、抖动、寿命减少等,更可能成为随时随地的马路炸弹。二是平台的“油品”问题,已经成为似有前科的“人品问题”。早在2014年,“京东卖假机油遭美孚曝光回应称为第三方售卖”的新闻就曾令人颇多微词。如今,自营也疑似出了问题,新仇旧恨,让人愤然。
谁生病,谁吃药,京东在油品事件上,确实有自证清白的责任,并依据消法与合同法等,承担保障消费权益的法定义务。不过,此事更耐人寻味的是:近乎半年过去,消费者也做了花式努力与挣扎,何以到、后,还是选择了文雅版的“大闹大解决”的态度?说得再直白一些:如果没有砸车的作秀、如果没有直播的加持,这假机油事件,还会成为舆论场的“网红”吗?在全球买和全球卖的语境下,淘宝等小卖家可能出问题,京东等大平台也概莫能外。这就像上个世纪的“免检”金牌一样,市场的道德血液,如果没有靠谱的制度来捍卫,终究是水流花谢的梦一场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就算与质监局或市场监督部门比邻而居,也并不能自动终结具体、里的质量悬疑。
此时此刻,谁的沉默都不要紧,要紧的是公权作为有没有敏锐的“嗅觉”:要么为电商背书清白,要么为消费者主张正义。比如甄别裁决机制、比如先行赔付制度等,起码早该应声而起。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事前治理。直营平台上的不明油品,也不是一两桶,有人去监管过、提醒过吗?第三方的问题也好,自家、的症结也罢,说到底,都是紧箍咒阙如、、锏退位。如果事前不严管、事后往后退,消费维权就成了套路讨薪的结局——非要闹出动静、在媒治力量下,才得以“个、化”解决。
暴增的、量、爆仓的包裹数,唯有前置监管、常态监管,才能终结砸车维权的尴尬与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