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钻饰价格混乱 存在虚高标价
案例:广州市民王女士今年春节期间在某商场购买了一款珠宝,标价是6800元,当时该专柜搞的活动是“买1000元减200元”,王女士实际支付了4600元。而一个月后王女士却发现同款产品的标价变成了5000元。王女士怀疑被商家忽悠了,而商家对此给出的解释是,世上没有两颗同样的钻石,不存在欺骗顾客的行为。这到底是商家虚标价格涉嫌欺诈?还是王女士误解了商家?
据记者近日、了解,与王女士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略微打折、赠送礼品是珠宝镶嵌饰品采用的主要营销手段,而一口价、累积积分、较低折扣成为相对较为次要的促销形式。以往实行“一口价”的一些珠宝品牌,现在经受不住市场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考验,即使原本声称不打折,现在也开始动用价格折扣的手段。其经营者在进行打折促销等活动中,可能利用虚高标价、虚拟原价、先提价再打折等手段欺骗消费者。
记者、:
各品牌折扣不一
目前在广州市场上,珠宝价格混乱。近日记者在广州几大百、商场看到,即使过了情人节、三八节这些特殊节日,大部分珠宝专柜在平日均有小范围的折扣活动。目前,周大福有“买满1000元减150元,2000元减200元,以此类推”的优惠活动,周生生推出“部分钻石首饰和翡翠饰品8.7折”,金至尊专柜、品有8.8折,六福实行9.5折,钻石世家实行“买钻石吊坠满300元送38元,买指定款式的钻石吊坠送K金首饰”……
一些中小品牌的产品价格不仅可以打折,私下还有商量的余地。北京路广百百、夹层Pinkbox专柜的一位店员告诉记者,现在店内全场钻石价格有8折优惠,如果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的话,私下还可以给个7折。
而同是0.5克拉,净度为VS、颜色为H色的钻石,在商场某品牌专柜标价为38000元,在对面另一品牌柜台的标价为32000元,在维多利广场的某钻石网店标价仅是2万余元。
对于目前市场上混乱的钻石价格,不少消费者觉得眼花缭乱,这大大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的信心。
物价部门:
虚构原价属于价格欺诈
针对珠宝经营中出现的虚构原价、虚假折价等涉嫌价格欺诈的问题,物价部门重申了有关规定:“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进行、的行为”。而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属于价格欺诈行为的一种。
据悉,对于珠宝经营虚构原价、虚假折价的价格违法事实的认定,主要基于对“原价”的认定,、相关部门《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规定:“经营者不能提供虚假的降价前、票据的,其所标示的原价为虚构价格”。
消费提醒:
记下、号进行价格对比
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商家价格欺诈,消费者对于看中的商品,可记下、号或者商品条码,先不急于购买,等一段时间后再看看该款产品的价格是否有变化,几次比较之后心中有数再购买。而现在有的钻石已经有了镭射码,根据这一点,消费者对于自己选定的那款钻石就更容易辨认了。因为钻石的镭射码就跟人的身份证号码一样,都是一一对应的,消费者可以根据镭射码到GIA网站查询到该粒钻石的具体情况。
、2:黄金饰品损坏 责任属谁难界定
案例:“新买的某品牌手链戴了四天就出现断裂情况,找商家更换却遭到拒绝。”南昌的一位网友罗女士、近发帖投诉,称某品牌珠宝的质量太差。
据罗女士介绍,去年10月,她在南昌的某百、公司某品牌专柜花3419元购买了一条黄金手链。谁知没过几天,罗女士发现手链出现断裂的情况。为此,她找到专柜工作人员反映此情况,要求对方更换一条新的,却遭到拒绝。对方认为极有可能是消费者自身佩戴不当引起的,同时强调,该公司规定售出的黄金饰品一概不退不换,对于罗女士在其店内购买的黄金手链,可以送回原厂维修,但不接受退、。究竟手链断裂的原因是产品本身质量不佳,还是罗女士佩戴不当?
据记者了解,罗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在广州多个珠宝专柜了解到,贵重饰品一旦售出,一律不能退,“整个行业都是这样”。贵重饰品出了问题却无法退还,成为时下不少消费者遇到的烦心事。
读者投诉:
退换要另行交费
在本次3·15、中,本报陆续收到来自各方读者的来信,其中反映手链断裂问题的有好几例,而知名品牌周大生、雅天妮等都被指产品有问题,佩戴没几天就出现断裂。
一位姓赵的女士在来信中称,她在中山五路的周大生珠宝金行花3000多元购买了一条千足金手链。在购买前,销售人员告知项链包修期为1年,终身免费清洗。谁知不到一个月手链出现断裂。赵女士带着问题手链来到周大生珠宝金行要求换新,对方表示可以为顾客换新,前提是赵女士必须另交折旧费。
另行收费的依据是什么?对于顾客提出的质疑,销售人员却没有进行任何说明。
记者、:
商家责任难界定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周大福、六福、金至尊等品牌的专柜,获悉手链断裂可以免费维修、焊接,但如果想要退换产品的话,就需要由专柜和消费者双方约定时间到指定的质检部门进行质量鉴定,鉴定费用先由消费者支付。而一般而言,除非检验出手链工艺材质中的明显缺陷,如砂眼、松动等,其他情况几乎无法判断是商家的责任。而且,针对鉴定结果只能由相关、进行协调,无法进行强制处理。所以,如果通过这种方法解决,消费者可能在转了一圈后回到原点,垫付了鉴定费用,仍然难以解决问题。
广州消协:
黄金饰品无三包规定
记者就黄金首饰相关问题咨询了广东省金银珠宝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据介绍,判定黄金首饰的质量,一看纯度,二看加工技术。一般情况下,黄金首饰出现断裂的情况,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黄金饰品本身属于贵重物品,一般消费者在佩戴中都会小心翼翼,所以除了消费者自身佩戴不当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产品本身在加工过程存在问题。该工作人员还表示,目前、相关标准中对于首饰断裂属质量问题还是人为原因的鉴定尚没有明确界定,并且目前在黄金饰品行业普遍存在“一经售出,不退不换”的规则,若消费者购买的首饰出现问题很难维权。
而广州市消协工作人员也表示,黄金饰品由于其特殊、,不在一般商品范围内,出现问题后很难判定到底是消费者的人为过失,还是首饰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无法参照“三包法”处理纠纷,只能是双方互相协调;加之断裂原因无法鉴定,退、较难,因此这类投诉很难顺畅解决。
而一些珠宝企业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实施过类似的三包规定,其属于企业自身行为,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作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消费提醒:
购买时仔细检查产品
专家表示,造成珠宝首饰损坏的成因很多,需要通过全面的检测才能确定原因。由于消费者往往无法提供损坏现象的充足证据,所以这类消费纠纷很难处理。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此类商品时、好自己把好检验关,在购买前应仔细检查饰品是否存在相关部件松动等情况,减少商品出现问题的几率。
、3:材质标识混乱 厂家印记不清
案例:“说实在的,究竟是玉,还是翡翠,还是其他什么材质,我也说不清楚。”广州市民卓女士前些天在商场里花3000多元买了一个标签为“富贵兔”的挂件。提起这段购物经历,卓女士一脸无奈。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用“产品寓意”代替珠宝饰品名称标注的不规范做法不在少数。
铂金、白金、钯金、翡翠、玉石……市面上的贵金属、珠宝首饰品种繁多、款式各异,并且随着饰品新加工工艺的发展,饰品所用主石和配饰的材料也越来越复杂。而眼花缭乱的标识、五花八门的标签、莫衷一是的说法,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消费者在多数情况下只得听销售人员“忽悠”。诸如将“合成立方氧化锆”标示为“锆石”、“翡翠”标示为“玉”等行为,更是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
记者、:
标识混乱问题频现
记者近日、发现,目前珠宝行业中依然存在标识混乱的现象,有的商家不标注珠宝玉石名称,有的仅标注行业内不规范的商业俗称,有的甚至混淆、杜撰珠宝玉石和贵金属名称。比如说,铂金和钯金外观相近,但价格差距很大,两者的元素符号分别为Pt和Pd,不法零售商偷梁换柱,消费者稍一走眼,就有可能被忽悠。近年来还出现了在同一个贵金属饰品中应用了多种贵金属的新工艺首饰,而少数不法商家混淆概念,只在标签上标注出了其中价格、贵的贵金属,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就去年和今年的情况来看,虽然相关执法部门对此进行了多次的整顿,但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今年年初,广东部分珠宝贵金属抽查中再次曝出不合格结果,40多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多为广州、东莞等地企业,金宝生、展鹏、峰汇、甘露等5家珠宝企业被曝“印记”不合格。这是继去年底周生生“金含量不达标”一事之后,珠宝业内爆出的又一起“质量门”事件,珠宝业市场规范可谓任重而道远。
专家说法:
、早已有印记规定
有关专家指出,市场出现的产品的标识与实际产品不符合,通常是用一种珠宝玉石冒充另外一种与其外观相似的、更为高档的珠宝玉石,或用合成珠宝玉石冒充同类天然珠宝玉石,达到以假乱真,赚取非法利润。此类现象多表现为石榴石标称为天然红宝石,合成立方氧化锆冒充钻石,合成祖母绿冒充天然祖母绿,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等。
据悉,、强制、标准GB11887-2002早已对印记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印记内容应包括厂家代号、纯度、材料以及镶钻首饰主钻石(0.10克拉以上)的质量。生产企业如果不标明自己的企业印记,那么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后就无法追溯出生产源头。
有业内人士表示,珠宝贵金属短斤缺两或是标识不明,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珠宝行业应建立信誉和规范,否则损失的将是整个消费市场。
消费提醒:
购买时认清三项印记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购买贵金属首饰(黄金、K金、铂金、白银和钯金)应、经营规范、规模较大的珠宝行,并谨慎购买没有印记或印记模糊、不完整的黄金首饰。买金饰认清三项印记:厂家名称、材料名称和材料含量。这些印记一般刻在首饰内圈上。买钻饰看清检测证书,商家送检的珠宝检测机构对每颗钻石所出具的“鉴定证书”,是证实钻石真身的“身份证”。
除了看清饰品标签上的标注内容,还要记得开具票据,注意保留购买凭证;销售员口述的产品质量指标应与票据书面标注一致,票据的饰品名称必须与标签上标注的一致,不用数字或字母等代号表示;此外,对购买的饰品有疑问时,应及时送到检验机构鉴定,在购买时还应向商家索要宝石鉴定证书或钻石分级证书,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4:洋证书泛滥 真假难辨
案例:“买钻戒的时候,销售人员一再表示店内所有产品都配有国外、机构检测的证书,比一般的品牌更有保障,于是我毫不犹豫就买了。之后回家才发现,上网查不到任何证书相关的信息。”上周广州市民灵灵告诉记者,她买钻戒当晚回家登陆指定网址,输入鉴定证书上的编号,结果网站显示:“数据正在更新”,而非商家所说的“钻戒的详细信息”。那么,证书到底是真是假?
、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近日公布的信息指出,目前,一些珠宝商提供的“国外证书”成为其谋取不当利润的重要渠道。而近日记者在广州不同的销售渠道看到了几张“洋证书”,发现通篇都是英文,没有中文翻译。全为英文的“洋证书”,对英文水平不高的消费者来说,实在难辨真伪,也不容易发现证书上的免责条款,很难确保自身权益。
业内人士:
洋证书有误导嫌疑
记者在广州市面看到,一些钻石销售商以“本产品配有国外检测鉴定证书”招揽顾客,不少像灵灵那样的顾客对此深信不疑。国外检测鉴定证书真的比国内证书要好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的检测人员。据介绍,商家以“洋证书”招徕顾客有误导之嫌,其实,国外检测机构与国内检测机构所依据、使用的钻石分级标准不同;准确的说,是国外珠宝检测机构或实验室所依据的产品质量标准比我国的、标准要略低。我国国内钻石检测机构依据的、人民共和国、标准(GB/T 16554 - 2003),在颜色和净度方面的检测要求比国外要严格。所以,一些使用国外证书的商家和企业,其样品质量被国内、机构鉴定为不合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消费提醒:
应认准国内、证书
有业内专家认为,一个统一的市场上,一种产品只能使用一种质量标准,也就是、标准,除非其他标准的相关要求高于、标准。因此,建议消费者尽量购买由、、机构出示证书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