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校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近日,《、消费者报》记者从在湖北省召开的学生校服质量提升研讨会上了解到,近年来,、中小学校服质量虽有明显提升,但抽检暴露出来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针对目前学生校服生产及招投标环节存在的质量监管盲区,、多地质监部门正在尝试创新监管举措,力争让孩子们都能穿上放心校服。
质量逐年提升
2013年,上海“、校服”事件曾引发关注:当年2月,上海质监部门对学生校服质量进行专项抽查,22批次产品中,有6批次不合格,其中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2012年7月生产的ouxia摇粒绒冬装被检出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存在致癌风险。
记者梳理近几年多地学生校服质量抽检结果发现,该类产品抽检合格率总体较高。
今年8月24日,辽宁省质监局通报了学生校服监督抽查结果,共抽查45家校服产品生产企业生产的45批次产品,经检验,抚顺市望花区衣盛美服装厂、营口东方制衣有限公司、兴城市新奇服装有限公司3家服装企业生产的各1批次学生校服不合格,总体合格率为93.3%。
今年8月29日,山东省质监局公布了学生校服抽查结果,共抽查40家企业生产的40批次中小学学生校服,章丘市岭红制衣有限公司和滕州市恒生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各1批次样品不合格,总体合格率为95%。
武汉市质监局公布的质量抽查数据则表明,近几年来,学生校服质量水平逐年稳步提升:2013年,抽查合格率为44.3%;2014年,合格率为82.8%;2015年,合格率为83.3%。
三大质量问题
记者梳理相关抽检结果发现,不合格学生校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质量问题:纤维含量、ph值和色牢度未达标。
纤维含量是衣物面料质地优劣的重要标志。抽检结果显示,有的不合格校服的实际纤维种类与标注纤维种类不一致,有的则存在实测值与标称值有偏差,超出标准允差范围的情况。究其原因是,一些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节省校服原料布匹的检验费用,仅根据供、商提供的数据进行标注,造成该项目不合格。
ph值是纺织品的安全、指标。人的皮肤呈弱酸、,当纺织品的ph值与人体皮肤相差太大时,会破坏皮肤的酸碱平衡,导致皮肤易受病菌侵害。学生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衣物的酸碱度更为敏感,该项目不合格的校服会对学生的健康形成隐患。据分析,导致该项目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有的校服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购买了不合格的面辅料产品进行生产;有的生产企业对面辅料供应商没有进行有效管理,面辅料质量有效验证缺失;有的企业在衣物生产后整理阶段使用了不应使用的化学物质等。
色牢度也是纺织品的安全、指标。该指标不合格,消费者在穿着过程中,染料脱落触及皮肤,直接影响纺织品的质量和使用。导致该项目不合格原因多为校服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不合格的面辅料产品。
“低价低质”怪圈
记者从湖北省学生校服质量提升研讨会上了解到,目前湖北省在校中小学生约584.5万人,学生校服消费市场估值约6亿元。其中,本省生产企业占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另外70%由外省生产企业占领,而有关部门对外省生产的学生校服存在监管漏洞。这不是湖北学生校服市场独有的现象,而是、不少省份的共、问题。
湖北省质监局纤检局对该省学生校服市场专项摸底、发现,目前该省各地中小学学生校服通用的采购方式是学校提供平台,以学生家长委员会名义招标采购,组织3-5家学生服生产企业参与招标,召开产品展示会,然后由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共同评标确定中标企业。
由于信息不对称,家长对学生校服生产市场了解面不宽,对产品质量了解不多,往往形成仅仅是低价就可中标现象。一些小规模生产企业为了中标开出低价条件,以低质面料、粗糙做工赶制订单,导致一些地方学生校服的招投标陷入“低价低质”的怪圈。
湖北省质监局纤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质检总局发布的《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对生产环节开展监督执法检查是专业纤检机构的职责。但不少学校在采购学生服时,多采取家长委员会出面组织招投标,中标企业在生产完毕后往往在开学后集中送到学校分发,而学生家长委员会没有固定工作场所和联系方式,导致学生服“双送检”制度在学校方面难以落实。特别是涉及外省中标生产企业时,极易形成监管灰色地带和盲区,可能存在未经检测就进入市场的漏洞,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创新监管方式
研讨会上,云南省质监局纤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在学生校服监管上进行了地方立法的尝试。目前云南省人民、正在编制规范、文件《学生校服监管办法》,近期该省法制办将邀请质监、工商、教育等部门就监管办法开协调会,讨论该办法的实施意见。
为提高学生校服质量和研发能力,重庆市质监局纤检局也作出了“多方共治”的有益尝试。该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该局联合重庆市教委、一个有服装研发能力的研究院、一家有设计加工能力的职业中学、一家代表、学生校服生产企业成立了一家学生校服研发中心,根据研发结果,向学校推荐,民族地区还可以根据当地特色再设计,这样合作共治可使参与各方在监管合作上更为紧密。
广东省则建立了校服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教育和质监部门对学生校服质量进行专项监督或随机抽检,抽检结果通报中出现严重质量问题(5年内2次抽检严重不合格的、3次抽检一般不合格)的企业,由质监和教育部门列入“黑名单”,在全省教育系统通报,明确采购单位不得向其采购校服。
湖北省质监局副局长刘嗣元告诉记者,该省黄冈市推出的“电子标签”监管方式,得到了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生产企业及学生家长的认可。针对过去学生校服往往在开学时密集交付到学校,存在难以监管到位的现象,黄冈市纤维检验分局改事后监管为事前合格准入引导模式,从今年5月起试推行电子检验报告随、同行,通过扫二维码就可以读取检验报告和企业及抽检样品信息。
、纤维检验局副局长王丹涛认为:“纤检部门监管重心在生产领域,重点要抓企业,而工作的节点主要在企业的面辅料进、环节,因为严重质量问题主要出在面辅料的印染和整理环节。质量抽检的关键是安全指标,特别是、规定的强制、标准。”
●消费提示
细签合同 洗后再穿
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提醒学校、家长和学生,在购买、穿着校服时要注意相关细节。
学校在订购、定制校服时应注意:
1.与校服生产企业签订购买合同时,应将对校服的质量要求明确、细致地写入合同条款当中,以便出现质量问题时,追究责任有所依据。
2.在对校服进行验收时,应注重校服质量的验收,可以要求生产企业提供由、机构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 (包括产品的安全、指标及产品的服用、能指标等)。
家长和学生购买、穿着校服时应注意:
1.领到校服后,首先应仔细检查是否有影响外观的表面疵点,如色差色花,针洞,烫黄,接缝处是否有脱线、漏缝等。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要求调换。
2.新买的校服应根据洗涤标识充分洗涤后再使用。通过水洗可以洗去产品上大部分的浮色、污物和织物中残留的游离甲醛,还可改善产品的ph值超标情况,更好地保护人体皮肤。
3.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觉得产品给身体带来明显不适,可以委托、法定的检测机构对产品进行检测;如果证实是产品质量有问题,可向有关部门投诉,以维护自身权益。
来源:、消费者报 作者:记者 吴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