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练、忙
——广西检验检疫局首次开展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现场处置演练
本报记者 韦万春 通讯员 林 洁 张彩玲
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综合处理技术及抢救操作能力,科学、规范、有效处理预防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更好地服务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和健康保健提供有效的保障。
7月28日,记者从广西检验检疫局获悉,广西、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近日首次举办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急处置模拟演练,现场模拟一名赴肯尼亚商务旅行的旅客到该中心进行黄热病疫苗接种,出现了过敏、休克不良反应,并进行紧急处置。
当天下午3时10分,一位要去肯尼亚的男士来到广西、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黄热病疫苗接种,在接种结束时,该男士突然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呼吸困难、脉细速、恶心呕吐等症状。初步判断出现了接种后不良反应,接种护士立刻查看情况并报告。经抢救组主任诊断患者为过敏、休克,立即按《预防接种反应应急处理规程》《应急处置指南》等相关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开展急救。抢救医生按照心肺复苏现场急救方法,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密切观察不良反应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瞳孔变化。一方面给予不良反应者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一方面给予抗过敏药物。当时心电监护显示患者出现室上、心动过速,立即予以快速除颤。除颤后,抢救团队立即予患者心肺复苏。患者很快恢复意识,120急救车到达现场,抢救组将患者转送医院做进一步诊治,、后记录好抢救过程及用药情况,并向上级领导报告。
广西、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主任吴文旺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口岸出入境人员常用的预防接种疫苗有黄热病、麻腮风三联、伤寒、流感、甲肝、乙肝和成人白喉及破伤风二联疫苗等。一般反应比较常见,有的人接种后会出现发热和接种部位红肿,同时可能还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的综合症状,其对身体造成生理功能障碍是一过、的,不会留下、、损害(卡介苗疤痕除外),不需要临床处置。异常反应一般表现为过敏、皮疹、血管、水肿、淋巴结炎、重度发热、过敏、休克等,异常反应发生的频率很低,但反应程度相对较重,一旦发生需要进行临床处置,极少数可能留有、损害。
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综合处理技术及抢救操作能力,科学、规范、有效处理预防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更好地服务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和健康保健提供有效的保障。
广西局卫检处处长谭勇说,2017年上半年,广西检验检疫系统共检疫查验出入境人员431.92万人次,排查有传染病症状人员1210人次,确诊传染病病例190例,同比分别增长12.52%、6.14%和80.95%。其中二季度检出甲型H1N1流感、流行、感冒、病、、肝炎、急、结膜炎、艾滋病、诺如病、感染腹泻108例,检出数环比上升22.72%。下半年广西口岸输入、传染病防控态势仍严峻,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压力仍持续,同时蚊媒传染病正处于高发期输入风险增加,广西与疫情高发地区的人员经贸往来密切。上半年,南宁、桂林、北海机场往返东南亚等、和地区的航班达6001架次、出入境人员80余万人次;东兴、凭祥、水口等陆路口岸出入境人员达350余万人次;防城港、钦州、北海海港口岸每天均有来自美洲、东南亚等国的、、轮靠泊,频繁的人员和经贸往来,也加大了口岸传染病防控的压力。
谭勇说,广西检验检疫部门将继续做好口岸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风险研判,及时准确掌握疫情、新信息,分析疫情发展态势,及时调整口岸防控工作的对策措施;同时,严格口岸检疫查验,对来自疫情流行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集装箱、、物实施严格的检疫查验,切实防止传染病病例和蚊媒的输入;此外,加强口岸宣教和风险沟通,通过口岸电子显示屏、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对出入境人员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出入境人员科学防病和主动申报意识。在口岸入境通道设发热监测点,鼓励东南亚等旅游或劳务归国人员积极主动到保健中心进行传染病的筛查体检。
给予抗过敏药物
进行心脏快速除颤